摘要:团圆八宝鸭、四喜烤麸、本帮熏鱼,是上海人年夜饭餐桌上都会出现的年菜。每天在烧本帮菜,徐超坦言更喜欢吃吃风格完全不同的川菜,不过,烧菜的方向上他倒是从未想过要“换口味”,能够用手艺延续本帮菜的老味道,他特别有自豪感。你要问我最喜欢吃啥,回到家里,一碗泡饭加点酱菜,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味道。
罗玉林是上海一家老酒店的厨房技术总监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地方菜传统烹饪技艺”第五代传承人。 身着白色工装裤,身材微胖,43岁的大罗已经完全“长大”成了上海人传统印象中的“大厨”。 他宽阔的肩膀上背负的是百年上海老饭店的金字。 招牌。
从去年12月份到现在,罗师傅一直没有休息过,当然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年夜饭展开的。 菜品还是一样,烹饪方法还是一样。 从16岁进入德兴堂学习厨艺,到到老字号师从名厨任德峰,最后在这里自成一派,罗师傅知道师傅的功力并不在于厨艺。 一桌菜的好就在于,当几十桌同时上桌的时候,每一位挑剔又热爱本地美食的上海美食家都乐此不疲地来了,心满意足地离开了。
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的今天,因风土人情而产生的五味和谐的差异,正在成为人们日益重视和追求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质。 有着海纳百川精神的上海,也从当地美食的传承和演变中隐约可见这座城市精神的延续。
也正因如此,近年来,对当地美食的热爱不再局限于当地的中老年人;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新上海人热衷于关注本土美食。
当地的特色菜是什么? 我们的年夜饭桌上有什么? 什么样的当地食物被认为“美味”和“正宗”? 罗玉林和他的第六代厨师用三道菜肴回答了我们的问题。
八宝鸭隔夜味道最好
▽
团圆八宝鸭、四喜烤黄铜、本地熏鱼是上海人年夜饭桌上的年菜。 食材很普通,烹饪方法看似也不复杂,但要煮出餐厅的味道却并不容易。 功夫在于罗玉林和徒弟徐超对火候和刀法的精妙造诣。
上海的老饭店把八宝鸭视为自己的特色菜,因为尽管做这道菜已成为上海各大饭店的惯例上海外卖熏鱼哪家好,但谁也夺不走老饭店“本来”的地位。 精选樱桃谷鸭,配料包括江苏糯米、兴隆板栗、辽宁东北鸡胸肉、山东白果、猪腿肉、鲜蘑菇、火腿、鸭胗、鲜笋、辽宁扇贝。 今天的八宝鸭有9种配料,包括糯米和其他配料。 体现了上海人海纳百川、博纳天下之精华的精神风貌。
将干贝撕成片,将其他材料炒香,拌入糯米,然后塞入鸭肚。
八宝鸭考验你的蒸技术。 通常需要八个小时才能将鸭子蒸至具有“糯”的质地。 先蒸四个小时,把鸭子的脂肪去掉。 从蒸锅中取出,让其自然冷却。 当鸭油与配料完全融合后,再蒸四个小时。 这样,才能保证肉质糯滑,而且更加美味——据罗师傅说:“隔夜煮熟的鸭子最好,因为味道十足。”
罗师傅也曾在外面的餐馆吃过八宝鸭。 他好心在同事面前保持沉默,但心里却忍不住嘀咕:“要么八件宝物不够,答应的八件宝物加上辅助材料必须是四五件。” 结束了; 要么把鸭子提前腌好,加馅,蒸几个小时。 肉不够脆,鸭骨里的骨髓没有蒸出来。”
八宝鸭是上海一家老酒店的厨师的首创,但所谓的创新也不是没有源头的。 民国时期,一位见多识广的食客提出,苏州大鸿运的八宝鸡太好吃了,老店的厨师特意买了八宝鸡开始“逆向工程”。 在研发过程中,他们发现八宝鸡的外观不够肥美,而且蒸久了味道也不好。 于是他们萌生了以鸭代鸡的想法,然后改进了辅料的种类,创造出了新一代的名菜八宝鸭。
四喜烤麸原本是偏爱甜食的上海人待客时不可缺少的一道凉菜。 被誉为年夜饭的宴席。 据说,上海话中的“烤麸”谐音“靠夫”,寓意丁家的男丁来年会取得更大的成功。 这种重男轻女的说法固然是时代的标志,但上海人无法抗拒烤麸的美味。
一小盘烤麸皮的制作也是有讲究的。 首先,选料要合口味:冬笋象征上升,花生象征长生不老,木耳因其具有生发的特性,象征财富。
四喜烤麸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。 烤好的麸皮先焯水,捞出,榨干,然后在热油中炸熟。 在这个过程中,烤麸不断地用勺子挤压——这些步骤都是为了去除烤麸中的酸味。 餐馆里的大火炉和大油锅是家里无法比拟的,这也是为什么餐馆里的四喜烤面筋通常味道更好。 待烤麸炒至皮沙沙作响时,即可出锅,然后加入酱汁,小火煮约30分钟。 这样煮出来的四喜烤麸,看上去像栗子,卤汁十足。 其味道必须“香甜可口,余味咸”才算完整。
我们的熏鱼据说起源于苏北地区。 过去,由于交通拥堵,又没有冰箱,为了保持新鲜,当地妇女会自己“熬糖”,加入酱油、冰糖、葱、姜、八角、桂皮等。锅中小火将酱汁水煮开,然后将炸好的鱼放入,让酱汁吸收味道。 它很容易储存而且非常美味。
厨师做的时候,控制油温和时间是关键。 取一大块鱼切成块,在240度左右的热油中煎一下,取出,沥干油,稍后再煎。 这样鱼片就会色泽金黄,外酥里嫩。 最后将炸好的鱼块放入酱汁中,待味道吸收后取出,即可作为凉菜或拼盘。
年夜饭必点的三道菜是功夫、口菜、传承。 它们在除夕夜的餐桌上供应。 色香味俱全的呈现,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上海人的浓郁乡愁都融入到了呈现中。
现在几乎没有人点这道当地菜了。
▽
生活在上海的人,当外地朋友来访时上海外卖熏鱼哪家好,难免会面临心灵的拷问:“哪家本地菜最正宗?本地菜里的花是什么?”
研究上海文化历史的资深媒体人周力曾打过一个比喻:现在你在上海一家老酒店点餐时,如果你告诉创始人张焕英川沙镇的招牌菜肉丝豆汤,酱肉和豆腐,服务员大概会想你脑子怎么了?
这句话难免有些调侃,但也道出了我们美食的由来。 罗师傅介绍,老上海饭店始建于1875年,原名“荣顺酒家”。 原为夫妻店,主营家常菜,以猪肉、猪杂、河鲜、豆制品、时令蔬菜为主。 原料选择广泛,刀工也没有很大讲究。 至于烹调方法,一般以红烧、炖为主。
上海作家沈嘉璐曾撰文称,上海地方菜以上海郊区川沙的农家菜为主,多为拉人力车、码头工人、做苦力的下层社会群体服务。 浓油红酱的特点满足了重体力劳动者对热量的刚性需求,故有“浓油红酱,赤裸上桌竹筷”之说。 这段历史决定了我们美食的草根气质,即使在今天已经进入主流,也从未被完全消除。
罗厨师说:“点肉丝豆汤的顾客几乎没有,几乎只有非常老派的顾客点,这道传统菜很少被提及。在我们菜系的基因中,浓油红酱是一道徽菜。”特点;讲究刀工,糯软的,口感火辣的,都是学自淮扬菜的。现在上海人喜欢吃的炸鳝糊、炸虾,都是源于苏州人的吃法。”
作为“地方菜传统烹饪技艺”的传承人,罗师傅从小就在火、刀、蒸技艺上打下了深厚的功底。 他双手戴着腕带,因为每天要摇动三到五公斤的锅,锅里的蔬菜有二到三公斤,久而久之就得了职业病。 他开玩笑说:“我拿惯了重物,但举起筷子时,手会发抖。夹起食物时,会晃到所有食物都从我嘴里掉下来。”
大多数来到餐厅的食客只是从菜单和网上评论中获得点餐灵感。 至于鲱鱼肺、鸡圈肉等隐藏菜单品类,只有懂得经典的老道食客才会下单。 他们了解餐厅的规则。 吃传统功夫菜必须至少提前一天预约。 如果他们想在最后一刻吃掉它们,那就不行了。
也有年轻人愿意做本帮菜
▽
兼容并包的上海人从来不拒绝接受异地风味。 川菜、粤菜、鲁菜、淮扬菜在上海的流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。 本土美食想要在夹缝中生存,自然面临着诸多困难。 难免生病急于求医的人们会主动出谋划策:“只有创新和改进我们的美食,才能防止它衰落。”
但所谓创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 虽然我们当地的菜肴味道比较简单,以酱色为主,但如果菜品修饰不好,就会失去百年的味道。 吃腻了浓郁红酱的健康人群和从海外归来想要这种老味道的食客,一直是不可调和的结局。 对于罗大师来说,把握时代潮流、坚守本分,就像走钢丝,掌握着外人无法比拟的微妙平衡; 相比之下,他觉得餐厅招牌的价值在于严格把控。 该产品不会带来任何气味。
与其他餐厅做年夜饭的流动宴相比,罗厨师说:“老餐馆的年夜饭不会翻桌子,因为流动宴意味着要准备很多菜,而且要准备很多菜。”提前加工成半成品,肯定不如现做的、煮熟的。” 在酒店里,每层餐厅都有独立的厨房,最大限度地提高送餐速度和送餐温度。
罗厨师在传承中寻求创新。 他将美味佳肴转化为视觉享受,首创了人均“迷你口三四”,还开发了适应现代人饮食习惯的“素食口三四”,并荣获上海美食博览会金奖。 一盘油爆虾被他重新调配,减少了盐和味精的用量,用冰糖、蜂蜜、白糖三种酱油和三种糖的比例,既保持了味道,又让品尝时更有层次感。 针对四个季节的食材不同,罗厨师也会适时推出时令菜肴。
有趣的是,老酒店的厨房里,上海人的比例更高。 罗厨师说:“上海人的味蕾对本地菜有着天生的敏感度,这也是保持菜品稳定的秘诀之一。就像上海人做川菜一样,上海人想要成为川菜高手总是很难的。” ”。
“80后”徐超是罗玉林的徒弟。 作为一名厨师,更不用说学做饭的辛苦了,整天泡在厨房里。 每逢节假日和家庭团聚,厨师们都是最忙的。 月收入不到五位数,但和很多上海女孩一样,许超是吃着奶奶做的饭菜长大的,对当地的美食有着特殊的眷恋。
每天做当地菜,徐超坦言自己更喜欢吃风格完全不同的川菜。 不过,他从来没有想过往烹饪方向“换口味”。 他可以用自己的手艺延续当地菜肴的老味道。 他感到无比自豪。
年仅17岁的小马还是一名实习生,在厨房里向师傅和师兄们学习,帮忙摆菜。 罗大师总是将自己的一切都传授给这些后辈,不再像以前自学功法那样,必须从师父的秘传中窃取功法。 他成立了“市首席技师工作室”,带领年轻厨师团队设计了“地方菜传统烹饪技艺标准化流程”,提炼总结了“油炸虾四步法”等多项技艺,减少了近50%的烹饪时间成本。 “无论哪个厨师做的,我们炸虾的味道都是一样的。”
小马的父母其实并不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厨师。 罗师傅的善良给了小马坚持下去的动力。 “我很珍惜这些愿意学技能的年轻人,同样的工作,我送外卖的收入比这还多。我们这个行业转行的人不少,我教过的不少于徒弟有几十个,还真有毅力,下来的不多。”
2020年疫情过后,老字号餐馆的堂食生意难免遭遇危机,年夜饭出现了巨大的取消浪潮。 堂食业务萎缩,半成品年夜饭套餐的配送成为酒店业务新的增长点。 以八宝鸭为例,所有的烹饪、蒸制、准备食材的工作都是为消费者完成的。 回家后可以自己解冻、加热。 减味效果不受厨房条件影响,因此受到很多家庭的欢迎。
然而,入行二十多年的罗师傅本人却无法在家吃年夜饭。 “看看我们的身材,每天都油烟缭绕,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吃什么,回到家,一碗米饭加点咸菜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味道。”
原稿来自解放日报·上观新闻。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